真空上料機輸送高溫顆粒(100~300℃)時,需通過“隔熱防護+冷卻降溫”組合方案,控制設備外殼溫度≤60℃、物料輸送過程溫降≤10~20℃,避免設備損壞與物料變質,核心采用隔熱襯里、冷卻夾套、惰性氣體冷卻等技術,適配塑料顆粒、化工粉料等高溫物料輸送場景。
一、核心隔熱技術:阻斷高溫傳導
1. 設備本體隔熱改造
內襯隔熱材料:在料倉、輸送管道內壁加裝耐高溫隔熱襯里(如陶瓷纖維、巖棉,厚度20~50mm),導熱系數≤0.05W/(m・K),阻斷物料與真空上料機外殼的直接熱傳導,外殼溫度可控制在50~60℃。
外殼保溫層:真空上料機外殼包裹玻璃棉或聚氨酯保溫層(厚度30~60mm),外層加金屬防護殼,減少熱量向環境散發,同時避免操作人員燙傷。
耐高溫材質選型:輸送管道、料倉選用304/316L不銹鋼(耐高溫≤400℃),密封件采用氟橡膠或石墨材質(耐溫≤300℃),避免高溫下老化失效。
2. 關鍵部件隔熱防護
真空泵隔熱:真空泵與輸送管道之間加裝隔熱法蘭,泵體表面包裹隔熱套,防止高溫傳導至真空泵電機,導致電機過熱損壞。
閥門與接頭隔熱:采用耐高溫氣動閥門(耐溫≤350℃),接頭處纏繞陶瓷纖維帶,避免高溫泄漏與局部熱聚集。
二、高效冷卻技術:控制物料與設備溫度
1. 物料冷卻:降低輸送過程溫度
管道冷卻夾套:在輸送管道外設置雙層夾套,通入冷卻水(水溫20~30℃)或冷卻風,通過熱交換降低管內物料溫度,單段管道溫降可達5~15℃,適用于150~300℃高溫顆粒。
惰性氣體冷卻:向輸送系統通入氮氣(冷卻至10~20℃),惰性氣體既作為輸送介質,又能快速帶走物料熱量,同時防止物料氧化(如塑料顆粒、化工粉料),溫降效率比空氣冷卻提升30%~50%。
預冷卻預處理:物料進入上料機前,通過螺旋冷卻機預冷卻至100~150℃,再進行真空輸送,降低后續冷卻壓力,避免高溫對設備的持續沖擊。
2. 設備冷卻:保護核心部件
真空泵冷卻:采用水冷式真空泵,或在真空泵進氣口加裝冷卻器,將吸入的高溫氣體冷卻至60℃以下,避免泵體內部零件因高溫磨損、密封失效。
料倉冷卻:大型料倉外部設置環形冷卻水管,或內置冷卻盤管,通過循環冷卻水控制料倉內壁溫度≤80℃,防止物料在倉內結塊、變質。
三、系統優化:提升隔熱冷卻協同效果
1. 輸送參數適配
控制輸送速度:適當降低輸送風速(15~20m/s,常規速度20~30m/s),減少物料與管道內壁的摩擦生熱,同時延長冷卻時間。
縮短輸送距離:高溫物料輸送距離控制在10~20m以內,避免長距離輸送導致的熱量累積,超過20m 需分段設置冷卻裝置。
2. 密封與氣體循環優化
增強系統密封性:采用迷宮式密封+填料密封雙重結構,減少高溫氣體泄漏,避免熱量外溢導致設備外殼溫度升高。
氣體循環冷卻:將真空泵排出的氣體經冷卻器降溫后,部分循環回輸送系統,降低惰性氣體或空氣的消耗,同時維持系統冷卻效率。
四、應用場景與效果驗證
1. 典型應用場景
塑料顆粒輸送(如PET、PP顆粒,溫度180~250℃):采用“管道冷卻夾套+惰性氣體冷卻”方案,輸送后物料溫度≤160~200℃,設備外殼溫度≤55℃,無物料結塊、設備老化現象。
化工粉料輸送(如樹脂粉料、催化劑,溫度120~180℃):采用“隔熱襯里+水冷式真空泵”方案,輸送過程溫降≤10℃,滿足物料后續加工溫度要求。
2. 效果檢測指標
設備溫度:外殼溫度≤60℃,真空泵電機溫度≤80℃,密封件溫度≤100℃。
物料溫度:輸送前后溫降控制在10~20℃,無熔融、變質、結塊現象。
穩定性:連續運行8小時,設備無過熱報警、密封失效等問題,滿足工業生產連續性要求。
五、注意事項
避免冷熱沖擊:真空上料機啟動時,先通入冷卻水或冷卻氣體預熱,再輸送高溫物料,防止低溫設備突然接觸高溫物料導致開裂。
定期維護:每月檢查真空上料機的隔熱層完整性、冷卻管道通暢性,及時更換老化的密封件與隔熱材料,避免隔熱冷卻效果衰減。
安全防護:真空上料機周圍設置高溫警示標識,操作人員佩戴防燙手套,避免直接接觸設備外殼。
本文來源于南京壽旺機械設備有限公司官網 http://www.eelon.cn/